top of page
作家相片 早稻田大学中国校友会海外分会

【请点开这里 北京,你早】

转自章弘校友(政研90)微信朋友圈,经本人同意刊登


早上六点,推开窗户,潮湿闷热。

北京,雾,最高气温36度,最低气温26度,预报指数73,空气质量良好?

北京有一片地区被俗称为“新马太”,这一带的居民会打趣地说:刚去新马太走了一圈。所谓“新马太”指的是新街口马甸北太平庄一带。

其实在新马太地区有六家电影制片厂,北京电影制片厂,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,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,这三家电影制片厂主要是拍故事片和美术动画片的。此外还有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,简称新影厂,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,简称科影厂。早年由于电视还很不普及,只能通过拍摄新闻纪录电影,来纪录时事。然后通过《新闻简报》的形式,把新近发生的事件,播放给各地民众看。其中领袖接见外宾和视察各地的内容居多,每当领袖在纪录片里挥手致意,电影播放现场的观众都会起立,热烈鼓掌,场面可以用热血沸腾来形容。

科影厂的片子则以科普的内容居多,从植物到动物到湖泊河水到高山地核,科普电影会把世界甚至宇宙,掰开了揉碎了给你看,让你明白自己身处何方?从哪儿来的,要到哪儿去?

那时学校升学,无需考试,都是就近入学。于是,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位电影子弟。我的发小哥们里,就有两位,一位来自北影,一位来自新影。

那时的电影院里,可没有什么有趣的好电影可看。但是在新影礼堂,经常播放“内部参考影片”。不仅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的国产片,还有当时境外敌对势力拍摄的战争片,比如《虎虎虎》,《山本五十六》,前苏联拍摄的反斯大林电影《冰雪消融的河流》,朝鲜拍摄的故事片《无名侦查英雄》。

家住新影厂宿舍的小伙伴儿,每星期都会给我们送票,看电影简直是我中学时代最快乐的时光。

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进电视台工作,虽然不是拍电影,但也是拍电视。同事中有多人来自新影厂和科影厂,彼此成为一同跋山涉水通宵熬夜的兄弟姐妹。

昨天上午应邀前往科影厂,参加一部纪录片的策划研讨会。熟悉的街道,陌生的建筑,让人颇有几分感慨。

很多年前曾经来科影厂参观过,挤在新街口外大街的一个小胡同里。周边都是低矮的民房,科影厂上世纪七十年代盖的大楼,十分突兀地立在那里。摄影机,摄影棚,剪辑车间,处处都那么地令人好奇。当时曾立下志愿,成年后也做一个电影人。

如今的科影厂,那座曾经也放映过不少“内部参考片”的科影礼堂,如今变成了一个“喜剧表演中心”?而厂内最为刺眼的,无疑是德云社的所在。据说德云社租下了临街的一座礼堂,把它变成了京北的一个演出基地。据说德云社的青年演员们时常在这里献上自己的新段子,赢得了大批少男少女粉丝的狂热喜爱。

然而在科影厂的主楼里,人们继续稳健安然地探讨着纪录片的拍摄。

应该如何反映当下的经济发展?如何反映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?如何反映新能源汽车的领航位置?如何反映集先进科技于一身的新能源汽车?谁是一马当先的领跑者?谁又是这个产业的中流砥柱?

能把纪录片和新能源汽车结合到一起,对我来说,没有比这项工作更加令人身心愉悦眼界开阔胸襟激荡的事儿了。

滔滔不绝两个小时,眨眼的功夫就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,大致地捋了一遍。同事们也许会据此,拟出一个有人物有故事的脚本来。

从科影厂的大楼走出来,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门外的新街口外大街。时不常有行人走过,汽车穿过。把街面上发生的故事,拿到厂里来做成纪录片,这就是编导们的使命和宿命。

1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